棋王讲的是一个痴迷于象棋的人的故事。
树王讲的是一个护林人的故事。
孩子王讲的是一个教书人的故事。

故事细节我就不赘述了,都不长,感兴趣的可以自行阅读。我读完后觉得有些感动,书中的人物非常生动形象,像是我们身边的人但又是有时代特色/背景的。作家创作肯定收到时局的影响,但人性是不变的。人性中的善良良知在文革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更加难能可贵。棋王的故事总让我想起匠人精神,我自己最近也在当木匠和油漆工,自己定制电吉他,但做了三周最后效果跟自己买到的成品区别还是很大,或者网上的视频的结果跟我的也很有区别。现在我觉得自己还是不浪费时间和精力在木匠和油漆上,可以画更少的时间用来拼装或者制作电路。我看我本科学校工业设计和建筑有买各种木匠设备(cnc,打磨机,喷漆仪器等等)感叹自己如果选了那些专业说不定就可以在学校做吉他了(降低成本+提高工艺)。不过像棋王中提到的精神更接近于一直废寝忘食的痴迷,我原本以为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感受,但现实中我发现我并没有,工作就是工作,生活更多是吃喝拉撒睡组成的。我并没有一直痴迷于某样事物,特别是互联网的时代我感觉自己的注意力很分散,很容易被不同的事物所吸引。

树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树王的发问:什么是有用的树?什么是没用的树?的确,就如同我定制吉他时我爸我问我“你做这个有什么意义”一样,我觉得很多事情的意义是人赋予的,或者是被时代赋予的,比如现在孩子如果做的事情不能赚钱的话那么家长就会觉得“没意义”,又比如读书,会让你思考,但并不能直接让你赚钱,我觉得其实他们是忽略了这样没意义的事情丰富了我们的人生。我做了很多没用的事情,有时候是为了自己的愉悦,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没什么意义,但我就是想把这个做好(指上油漆时我反复的上漆又去漆的过程)。我们的价值观的确由时代所主导,但很难说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就是“正确的”,可能时对于时代来说最有用的,比如金钱至上。但我总觉得我们应该也包容不同的价值观,允许不同的声音出现,虽然说中国主流声音会声称“不畏惧辩论”,但实际上他们只允许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嘉宾进行讨论。我之前看过传销的条件第一条就是“1、一个封闭的环境,传销人员基本上不会让人跑出去或者听外部的消息。听也只是让你听对传销人员有利的消息。换句话就是你进入传销窝你出不去,而你所有听到的消息都是传销人员给你的。” 所以我觉得媒体应该是自由和独立的,即使有监管,但应该也要让不同声音发声,人们自己是有理智判断正误的,不能把别人当作傻子。

孩子王的故事让我最为感动,虽然故事主线是围绕教书先生和学生的故事,但讲了一个有能力的人被欺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事情,老师只是想教一些对学生真正有用的事情不想拘于形式,结果就被地方领导辞退了。王福最后写的作业让人潸然泪下,就是这个学生不仅仅很聪明,也善于细心观察。

我后来又买了阿城的新作《河图洛书》和《昙曜五窟》,书上的插图十分精美。有机会也会写写我的感悟。